×
水利发展研究

基于农村水利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分析

为推进水利事业的高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当地政府要明确水利工作思路和重点,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妥善处理以下关系:一是农村发展与河流治理;二是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三是新开水源和节约用水;四是抗旱和防汛;五是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新时期下,农业灌溉需要用水,农村建设需要用水,农民生活也需要水利服务,因此,分析农业水利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关系意义重大。 1 农业水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发展起保障作用,而水利建设自身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可以确保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所需。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原因在于实现农业的发展,促进粮食增产,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差异较大,甚至部分地区不适合农作物种植,因此需要通过水利工程的兴建来改善当地环境。使农作物的生长得到水源支持,同时兴修水利还可抵御诸多的自然灾害,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农业水利和农村经济建设有着必然的关联,具体来说,农村经济发展取决于农业的发展,而农作物的产量是农业发展的直接体现,所以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然而水利工程施工却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1]。 2 农业水利设施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水利的兴建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一旦缺乏资金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就不能有效开展,相较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建设项目得到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下多数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大力修建,但尚未充分满足农业发展所需。其次,基层投资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较大,农村水利工程仅依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还要依赖基层的财政投资,加之部分基层财政没有把资金合理用于水利兴建,使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对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产生了阻碍[2]。 3 如何处理水利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3.1 处理好区域发展和流域发展的关系 河流是水源存在的基本形式,农村水利建设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就要突出流域治理,当地政府要根据流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特点,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发展,加强水质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上游地区要加强植被保护,提升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中游地区需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下游地区需要合理利用水源发展农业,进而实现整个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3.2 处理好新开水源和节水的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在国家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今天,地处半干旱的农村地区要以省级节水型试点地区为参考,明确初始水权,合理调控、使用水资源,建立起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体系。此外,还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约束,充分利用经济和科技等手段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农村地区要积极倡导转让水权,推行滴灌等灌溉方式,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而满足农业、工业用水的需求,实现“双赢”。 3.3 处理好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河流治理要实现“河长制”,不仅要使水利工程发挥出灌溉等效用,还要关注其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河流开发与治理的长效机制,使河流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来说,需要在如下环节进行完善:一是规划设计;二是工程建设;三是运行管理;四是跟踪评价,以此对水利建设的施工单位进行约束。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营造出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面[4]。 3.4 处理好抗旱和防汛的关系 丰水成涝、枯水成旱是自然规律,农村地区兴修水利可以起到抗旱和防涝的作用。我国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部分地区沟壑纵横交错,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因此需要在雨季做好储水工作。而我国南方农村地区,需要做好防汛工作,应新建防洪工程,加强堤防建设,为种植区的作物和群众安全提供保障。 3.5 处理好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的关系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是两大工作内容,要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严抓工程质量,使每一项工程都成为精品工程和形象工程,在工程建设结束后,还要加强后期的管理,改变“重建轻管”的思想,重点关注堤防渗漏,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5]。 3.6 处理好水利发展和水利改革的关系 水利工程建设要实现创新发展,进而为农村经济建设注入活力。一是农村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考虑水质、水量、水能、水域等多方面因素,实现统筹管理;二是全面推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体制改革,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加强合作,实现科学管理,建立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合理收益、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实现对水价的合理定位。 3.7 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投入的关系 农村地区要根据水利建设实际情况,借助中

上一篇:豫北地区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
下一篇:新时代中国特色水利发展方略初论

Top